今日是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文献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导读

发布时间:2023-04-03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6402

王宏波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在1908年2月到10月写成的,是一本与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同时又深刻地阐发、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我们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文献。

 

写作背景与理论特色

●对经验批判主义和马赫主义进行坚决的批判,撕破他们的假面具,还原他们反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沙皇政府在国内建立了残酷的警察制度,疯狂地迫害无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理论领域的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一方面,反革命势力在思想战线上大举进攻。一大群时髦作家涌现出来,他们批评和谴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另一方面,革命阵营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利用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否定和批判。他们引证“最新哲学”(或“最新实证论”),引证“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去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很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哲学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却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家自居,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

经验批判主义亦称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国际化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其学术特点是对经验进行批判,从所谓的纯粹经验本身讨论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批判的结果否定了经验产生的物质前提,否认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但却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把经验批判主义奉为至宝,利用它向辩证唯物主义展开进攻。特别是那些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波格丹诺夫之流,他们要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想要极力摧毁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对经验批判主义和马赫主义进行坚决的批判,撕破他们的假面具,还原他们反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澄清理论是非,统一革命思想,就成为列宁写作这本著作的根本目的。

列宁的这本著作具有批判性建构的理论特色。其理论内容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通过深刻尖锐地批判当时流行的错误观点,展开他的理论思维和内容结构及其逻辑过程,进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列宁为了充分体现这个特点,将书名确定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彰显这本著作批判性建构的性质。

 

主要批判的错误观点

●批判“感觉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可知论与怀疑论、“纯粹经验”论等,将物质观思想贯通到批判马赫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相关问题中

列宁这本书的理论重点是直面反驳马赫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攻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思想,并以物质观为理论基础,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思想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重点和逻辑轴线。通观全书,列宁将物质观思想贯通到批判马赫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相关问题中,贯穿到各个哲学问题的阐释中。

批判“感觉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提出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马赫主义坚持认为除了人的感觉之外没有引起感觉的客观事物。人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自己的感觉而已。人们所谓看到的“事物”仅仅是“感觉之间的联系”。马赫把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定义为“感觉复合”。在马赫看来,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存在于感觉之外、引起感觉的“物”或者“物体”,而只是“感觉”本身,并且否认引起感觉的外部物体或者物质现象的存在。列宁深刻地指出了马赫主义“感觉第一性”的实质就是否认“物质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就是英国16世纪主观主义哲学界大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论。

列宁在这里还批判了马赫主义者为了迷惑人们的另外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世界要素说”。马赫为了迷惑人们,把人们的“感觉”说成“感觉的要素”,进而把“感觉的要素”说成“世界要素”。列宁指出马赫的所谓“要素”仍然是感觉,就是妄图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术语来掩盖唯我论真面目的唯心主义。另一个是马赫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阿芬那留斯用以掩盖自己唯心主义本质的“原则同格说”。所谓“原则同格说”,就是强调不去追究我们自己以及外部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之类纯粹的哲学问题。其哲学错误是用认识过程的特点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对象对于认识主体的客观独立性,它把对物体与环境的描述同物体与环境的实际存在混同起来,企图用认识的相对性去否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性。

列宁在批判了马赫主义作为理论核心的“感觉第一性”唯心主义观点以后,明确地提出了哲学上两条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列宁认为,从物到感觉到思想,是恩格斯主张的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到物,是马赫主义主张的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路线。强调指出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是不容混淆、掩盖与超越的;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是衡量是否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标准。

批判不可知论与怀疑论,阐释“自在之物”的物质本性和认识的本质特点。俄国的马赫主义者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使用“自在之物”概念,甚至用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反对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列宁对此进行了辨析批判,并对“自在之物”做了唯物主义解释。关于“自在之物”,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不可知论者的著名代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是存在的,却是不可认知的,人们认识到的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关于“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可能达到“自在之物”本身或本体。作为怀疑论的代表人物的英国哲学家休谟与康德不同,他对人的思维和感觉之外是否存在“自在之物”不置可否,因为关于思维和感觉之外,有没有“自在之物”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不可能回答的问题。

为了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自在之物”观点,列宁首先依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不依赖于人、人的思维、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存在叫做“自在之物”,而且这个“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恩格斯反对休谟的怀疑论,承认感觉之外有引起感觉的“自在之物”;同时又反对康德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却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感觉之外不仅存在“自在之物”,而且这个“自在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列宁在对“自在之物”做了唯物主义的规定以后,总结了反映人类认识的本质特点的三个重要结论。其一,事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其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其三,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自在之物”到“为我之物”的过程。

批判“纯粹经验”论,深化阐释物质范畴、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也十分了解物质范畴对于整个唯物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他们或者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物质,如咒骂物质为“虚无”;或者从唯心主义前提出发歪曲物质概念的内涵,例如把物质说成是观念。经验批判主义者也否认物质范畴,他们认为只谈“纯粹经验”,不谈“物质实体”,就体现了“思维经济原则”。经验批判主义者也和他们的唯心主义鼻祖一样,企图用“经验”概念替代“物质”概念,用“经验”这个词语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重点解释并对其深刻内涵进行了新的阐发。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就是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东西。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列宁像恩格斯一样,重申“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并将“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范畴的基本内涵,规定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对哲学物质观的新阐释,是继恩格斯之后对哲学物质观思想的深化发展。列宁以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去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阐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并且以“自然界的因果性”“时间和空间”“自由与必然”等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为理论对象,深入批判了在这些问题上的马赫主义的错误观点,更进一步深刻阐发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以物质范畴为基础,阐释认识客观真理的辩证法。列宁认为,只有承认和坚持物质概念,才能坚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法。首先,列宁正是在真理的客观性意义上理解和定义真理的绝对性,他强调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指出相对主义的实质是否认客观真理。列宁在此还深刻阐述了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思想。列宁指出:坚持实践问题上的唯物论,就是要坚定地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强调,理论不能作为检验理论真假的标准,多数人的看法不能作为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客观事物无法作为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列宁还指出,坚持实践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因而某些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是一次实践就可以证明的;同样,某些认识的荒谬性也不是一次实践就可以轻易驳倒的,这就需要经过多次实践反复检验。如果不懂得这个辩证法,把实践标准绝对化,那就很可能单凭一两次实践而否定真理或肯定谬误。

批判“物理学唯心主义”,坚持物质实在论。19世纪20世纪之交,由于电子等新的物质微粒和放射性等新的物理学现象的发现,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理论的解释范围,引发了一场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危机。同时,围绕物理学新发现也展开了哲学争论并产生了“物理学唯心主义”。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

首先,列宁分析了由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唯心主义特点:其一,以物理学危机为缘由,以讨论物理学知识的价值与界限为论题,否认科学认识物质客体的可能性。其二,以物理学危机为缘由,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实在观。其三,以物理学危机为缘由,主张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使科学失去了客观标准,成为功利主义者的艺术品,否定科学探索真理的本性。其四,物理学危机给神秘主义的东西提供了借机还魂的逻辑空间,还为信仰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

列宁指出,“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被抛弃,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所谓物理学危机并不是物理学发展的危机,而是对物理学新发现哲学解释的危机,是由传统物理学所自发接受的“物质实在”的哲学思想被科学家所怀疑,被一些物理学家所抛弃,得出了“物质消失了”的结论。而各种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信仰主义者也借此大行其道。所以,所谓物理学危机并不是物理学的发展遇到了危机,而是对物理学新发现得出了唯心主义的哲学结论,产生了“物理学唯心主义”,这就是物理学危机的实质。

 

反对否正造新,坚持守正创新

●认真学习列宁如何批判马赫主义者否正造新的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否正造新是列宁所揭示的哲学修正主义方法的本质特征。这种方法就是通过造出新的概念和名词歪曲地概括和错误地反映新的科学发现,从而否定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宣扬唯心主义,步入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的泥潭。这种否正造新与守正创新是完全不同的、格格不入的!

根据列宁的分析,否正造新中的“造新”有三种方式。其表现之一是违背基本逻辑生造概念,如说什么“未知的东西”就是“无”;表现之二是脱离事实臆造新名词,如说什么在人类出现以前存在“蛆虫经验”;表现之三就是掩盖真实编造谎言,如把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说成是世界要素,等等。马赫主义者正是通过这种否正造新,以谬误冒充真理,得出所谓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新结论。否正造新是马赫主义以及经验批判主义者打着反映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幌子,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哲学修正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以及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性阐发所坚持的是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科学地概括和反映新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技术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形式。这给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今天,认真学习列宁如何批判马赫主义者否正造新的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家)

主办:中共自贡市纪委 自贡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自流井区交通路20号        邮编:643000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网站联系电话:0813-2402767         蜀ICP备17024200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